华东师大教授袁毅:公益众筹五大问题待破解

约谈、下线、转型……公益众筹目前存在哪些问题?众筹家人创咨询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毅在谈公益众筹时,总结出了待破解的五大问题。

日前,媒体盛传民政部约谈轻松筹平台,就其存在个人求助信息审核把关不严、对信息真实客观和完整性甄别不够等问题要求其立即整改,做好信息审核和风险防范工作。

众筹家近期还发现,PPmoney旗下公益众筹平台万惠众筹网站链接已经失效。众筹家联系PPmoney,对方表示暂不清楚链接失效问题,直到目前,PPmoney尚未给出确切说法。

约谈、下线、转型……公益众筹目前存在哪些问题?众筹家人创咨询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毅在谈公益众筹时,总结出了五大问题。

性质界定和平台流量都亟待突破

袁毅指出,淘宝众筹、苏宁众筹都有所谓的“公益众筹”项目,但是众筹家人创咨询在做数据研究时,没有将其中的某些项目纳入公益众筹范畴,原因在于我们有必要向行业和社会澄清关于公益基本的概念。一些打着公益众筹旗号的扶贫项目,例如众筹100元,项目方报偿一箱苹果之类项目,媒体上将其当成公益众筹,但我们并不这么认为,因为这违背了公益众筹无偿的原则。

如果厘清了公益众筹的性质,不难看出公益众筹的盈利模式将会趋向单一,即基本上依靠佣金和基于流量的广告。这种盈利模式必须要有充足的流量才能够支撑平台盈利。如此,小平台由于受限于推广渠道和知名度,生存就面临困境。而万惠众筹关停如果被确认,那么就意味着即便是万惠众筹这种有较大互联网金融集团作背书的公益众筹平台,如果业务对集团贡献有限,仍会面临被舍弃的命运。

信息严重不对称背后的征信问题

袁毅认为,所有的诈捐、骗捐,捐助者、受捐者之间的纠纷,以及监管的难以介入,都根源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公益众筹现状。

信息不对称首先表现在受捐助方个人的家庭信息无法核实。到目前为止,来自官方的证明和数据是比较可信的,比如受助方如果能提供低保证明、困难家庭证明等,但是很多时候受助方出具不了,也不对外公开,这往往就给了当事人夸大事实的空间。

第二,社会组织之间信息也不对称。例如,一些受助者会选择同时向多个机构或慈善组织发出申请,但机构之间信息往往不互通,社会组织跟民政部等主管部门之间信息也不互通。例如,要核实低保身份,只能由当事人自证,社会组织数据库尚无法与民政部对接。

袁毅指出,信息不对称根源于征信缺位。我们国家诚信体系的不完善影响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征信严重不透明,这给公益众筹提供了欺骗和不信任的土壤,由此导致公益众筹的道德风险畸高。

袁毅强调,众筹未来可能将金融科技纳入体系之中。金融科技能为众筹的提升带来强大助力,比如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其分布式处理基础架构,把每一次交易和资金往来安全、加密地登记在案,形成永久的、公开的、透明的交易记录。

但是真正要将征信运用到众筹,尤其是公益众筹领域,行业还有非常远的路要走,因为公益众筹更偏向于个人行为而非企业行为,同时小额分散的性质更加突出,这给单个项目的征信增加了非常高的成本。

在需求面前公益众筹仍规模有限

袁毅认为,公益众筹仍旧不成规模。这种不成规模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益众筹行业的整体规模有待提升。现在,政府救助资金主要用在购买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保(社会医疗保险),而用于直接救助的现金很少。2016年公益众筹整体融资额只有8.89亿元规模,对于社会公益尤其是大病救助庞大的资金缺口来说,现有的公益众筹价值着实有限。

第二,单个公益众筹项目融资额仍旧偏低。众所周知,一旦罹患大病,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费用都是司空见惯的。以儿童白血病为例,治疗费用超过10万元的患儿占半数以上。人创咨询统计,2016年,有10695个公益型众筹项目成功完成众筹,成功项目已筹金额在区间1万元以内的项目数最多,共计5543个,占比高达51.83%,说明一般公益众筹项目的融资金额不大,超过一半的项目已筹金额都在1万元以内。从整体数据来看,公益众筹项目的融资额普遍偏低,集中于5万元以下。这对于个人救助尤其是社会最为关注的医疗救助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袁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困境,主要是众筹融资模式的限制。

目前公益众筹的模式是,在约定期限内,达到众筹融资额则众筹成功,项目方可以获得众筹款。而一旦筹资目标设置过高,若实际筹资金额达不到筹资目标金额,项目方则得不到众筹资金。这也就迫使很多项目方人为调低了融资目标,由此限制了公益众筹服务个人救助的功能。

可持续性差并停留在个案解决上

袁毅认为,目前公益众筹的可持续性非常差,一锤子买卖的特征非常明显,往往只有对单个项目一次性公益众筹支持,而缺少对个体长期关照,更缺少对群体或者整体进行公益服务的考量和模式探索。事实上,单个公益众筹项目往往是一些长期性社会问题的个体表达,例如环境治理、贫困助学、儿童白血病防治等等,都需要长期的社会投入。

现在公益众筹仍停留在对个案的帮助之上,没有持续跟踪,更没有发挥通过公益众筹实现社会总动员改善一个重点社会问题的核心价值。

公益众筹缺少资助优先等级评定

袁毅发现,2016年朋友圈被个人公益救助之风席卷过后,人们对公益众筹的新鲜感和兴趣似乎在下降,大病救助一类的众筹项目不再像以前一样反响热烈,出现疲软的态势。相反,人们对涉及动物的公益众筹项目非常慷慨,有时候一个项目能筹到几十万元的金额。

这对于以个人参与为主、主观性极强的公益众筹本是无可厚非。但公益毕竟是社会长期工作,不应该只受社会舆论和个人兴趣的支配。现象背后是公益众筹的功能价值与公益众筹的操作玩法之间的矛盾,公益众筹行业缺少资助优先等级评定来对个人参与者进行引导,完全由市场自由选择公益众筹的捐助方向,众筹资源并没有实现合理配置,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种种当务之急的解决形成掣肘。

可持续性差并停留在个案解决上

袁毅认为,目前公益众筹的可持续性非常差,一锤子买卖的特征非常明显,往往只有对单个项目一次性公益众筹支持,而缺少对个体长期关照,更缺少对群体或者整体进行公益服务的考量和模式探索。事实上,单个公益众筹项目往往是一些长期性社会问题的个体表达,例如环境治理、贫困助学、儿童白血病防治等等,都需要长期的社会投入。

现在公益众筹仍停留在对个案的帮助之上,没有持续跟踪,更没有发挥通过公益众筹实现社会总动员改善一个重点社会问题的核心价值。

公益众筹缺少资助优先等级评定

袁毅发现,2016年朋友圈被个人公益救助之风席卷过后,人们对公益众筹的新鲜感和兴趣似乎在下降,大病救助一类的众筹项目不再像以前一样反响热烈,出现疲软的态势。相反,人们对涉及动物的公益众筹项目非常慷慨,有时候一个项目能筹到几十万元的金额。

这对于以个人参与为主、主观性极强的公益众筹本是无可厚非。但公益毕竟是社会长期工作,不应该只受社会舆论和个人兴趣的支配。现象背后是公益众筹的功能价值与公益众筹的操作玩法之间的矛盾,公益众筹行业缺少资助优先等级评定来对个人参与者进行引导,完全由市场自由选择公益众筹的捐助方向,众筹资源并没有实现合理配置,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种种当务之急的解决形成掣肘。

来源: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roll/2017-03-14/doc-ifychhuq4435105.shtml

THE END